“以前村里办红白事,总想风风光光,图个脸面。现在村里红白理事会定了规矩,我听村里的,一切从简,省下钱来干啥不行。”巩义市大峪沟镇桥沟村三组村民康荣耀说。
前几天,康荣耀父亲去世,在桥沟村红白理事会的指导下,没有像过去一样请鼓乐队、唱大戏,没有大摆宴席,没有扎灵棚,没有穿大孝,只在胳膊上戴上白花。葬礼办完后,费用比原计划节省了两万多元,葬礼既文明又庄重,深受群众好评。
在桥沟村,所有红白事办理都由红白理事会统一领导,村里安排村监委会成员分片进行监督。红白理事会在村民的参与讨论下,对红白事操办、办事流程、办事标准等做出了硬性规定,如红事车辆不能超过10辆,上礼不能超过100元,取消整盒烟发放,办白事只保留当天早餐,头天的午餐、晚餐、及当天的午餐全部取消,灵棚不能超过3000元等等,初步形成了“大喜小办、小喜少办,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尚,减少了铺张浪费,遏制了攀比之风。
近年来,巩义市大峪沟镇立足自身实际,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运用红白理事会推进移风易俗,强化乡风文明治理格局,完善红白理事会备案、章程、流程制度,将红白理事会打造成一支人人喜爱的移风易俗“专管”队伍,让移风易俗工作在乡村有了“管事人”,为移风易俗注入“专管”力量,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各村都把运用红白理事会推进移风易俗纳入了《村规民约》,做为村里“小宪法”方便执行。“弃陋习,树新风,移风易俗需执行;祭先祖,莫烧纸,献花同样寄哀思;红白事,不攀比,勤俭节约最实际。”这是《海上桥村村规民约》,经过大会小会的宣传,已经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红白事,莫奢侈,厉行节约要落实;生厚养,死薄葬,火化政策勿走样。”刚刚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修改过的《岳寨村村规民约》,让乡风文明落地生根,进一步推进法治建设,为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快建设文明和谐整洁有序新型村庄奠定了坚实基础。
移风易俗,移的是铺张浪费、攀比之风,易的是封建迷信、陈规陋俗。目前,全镇22个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各村支部书记兼任红白理事会会长,使红白事大操大办、高额彩礼、火化率低等陈规陋习得到了有效控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得到弘扬,努力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杨里村红白理事会倡议下,该村村民张超成在村里为其父亲举行“三周年追思会”,邀请了父亲的生前好友、同事、村委干部等参加,并特意安排其儿孙辈列席旁听。与会人员共同追忆了老先生生前的事迹,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又能对后辈产生深刻启发,在村里引起强烈反响。
镇中居委会土地紧缺,红白理事会在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后,向村支部提出建设公墓的建议。村里多方筹资500万元,利用集体荒坡建设公墓,一期已建成150个标准化穴位,有效节约了土地,巩固拓展治理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封建迷信等陋习的成果,切实解决好乡风文明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大峪沟镇将继续大力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倡导文明新风,助推乡村振兴,让乡风民风美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真正落地落实落细,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