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创建高质量全国文明城市 文明创建 正文
文明创建
【文明家庭】2022年第五届文明家庭事迹展播(一)
来源:文明巩义  时间:2022-10-13 15:23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获评全国文明家庭1户,河南省文明家庭2户,郑州市文明家庭9户;评选表彰5届巩义市文明家庭124户。用家庭“小气候”温润社会“大气候”,以良好家风带动社风民风,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市广大家庭中落地生根。

9月30日下午,我市举行了第十一届孝老爱亲、第五届文明家庭、第三届乡村光荣榜人物表彰会议,表彰会上,24户家庭荣获第五届巩义市文明家庭荣誉称号。我们将为大家分期展播这些文明家庭的模范事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第一期,学习他们幸福和睦的秘诀吧!

巩义市文明家庭--赵昊森家庭

赵昊森家庭,巩义市米河镇水头村。这是一个夫妻互敬互爱、积极进取、敬业爱岗,与邻里团结融洽、崇尚文明、乐于助人的新时代小家庭。赵昊森2012年进入水头村村委工作,妻子在镇人民政府工作,他们的工作作风经常受到村民的赞扬。夫妻二人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当邻居碰到困难时,他们总是热心上前给予帮助。日常积极投身于志愿者服务活动,经常参加核酸检测、清洁家园等志愿活动。该家庭获评2022年“巩义市最美家庭”。虽然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从点点滴滴折射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的形象,他们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典范家庭,是创先争优活动中的先进者,是文明家庭的楷模。

巩义市文明家庭--张秋月家庭

张秋月家庭,巩义市小关镇龙门村。这是龙门村一个和睦幸福、家教良好、亲善邻里、乐于助人,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获评郑州市平安家庭、巩义市和睦家庭、健康家庭。张秋月在村里当了20多年的妇女队长,在计生管理、矛盾调解等方面都是一把好手,为提升妇女的综合素质,时常组织并动员妇女参加法律法规、技能知识等培训,是女同志们名副其实的“娘家人”。丈夫李景耀是一名老党员,关心村组发展,积极参与村内事务,精通水电、家电等技艺,村民家改电、修水、修家电时总是义务帮忙,每到农忙季节,就跑前跑后为村民联系农业机械。在夫妇二人的影响下,孩子们积极上进,儿媳们孝顺和睦,全家人还经常参加村里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赢得村民们一致赞誉。

巩义市文明家庭--张莉萍家庭

张莉萍家庭,竹林镇镇东街社区。张莉萍一直坚信家和万事兴,在生活中,张莉萍、孙永亮夫妻情深、相敬如宾,十分孝敬双方父母,并且经常帮助别人,邻里关系十分融洽。在工作中,夫妻二人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特别是张莉萍同志,一名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各项基层工作非常繁重,在新东方职教园区拆迁工作中,她始终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逐户走访耐心讲政策,不厌其烦多次沟通,连续十几天吃住在单位,让拆迁既有速度,又有温度,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她的爱人主动多承担家庭的担子,还帮助她做群众工作,全力支持张莉萍同志。他们的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真诚待人,令乡邻羡慕称赞的同时,也在社区中为大家树立了榜样。作为社区干部的她,多次被评为巩义市“三八红旗手”“文明市民”“时代标兵”。

巩义市文明家庭--刘长安家庭

刘长安家庭,大峪沟镇海上桥村。一家人团结邻里,互帮互助。家里还住着妻子王红霞家未婚的哥哥,瘫痪在床,刘长安在整理家务的同时还照顾兄弟的饮食起居,天热时一天擦洗好几次身体,从没让他穿过湿衣服,天冷添衣加被,饮食也是荤素搭配,水果不断,就这样持续了13年,天天如此。疫情期间,刘长安全家出动,投身于志愿者活动,身穿红马甲,严把疫情防线的第一关入村路口。对于过往车辆以及人员进行排查,尽职尽责,不怕辛苦劳作。2021年的“7.20”洪灾,刘长安同志身为党员,积极参加救援活动,救助被困群众,有好几次差点被洪水冲走,拖鞋被洪水冲走了,就光着脚继续奋战,看到群众全部安全了才放心。美丽乡村建设中,刘长安积极配合村里,成为村里的第一户美丽庭院改造模板,并且动员其他群众一起参加户改,家里人也积极配合他的工作,一同进步,家庭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

巩义市文明家庭--白周伟家庭

白周伟家庭,巩义市河洛镇水峪村。这是一个敬业爱岗、家风淳朴的家庭,白周伟夫妇医者伉俪,携手抗疫,共同被评为文明市民,儿女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心地善良、孝老爱亲、健康向上,一家的和睦是街坊四邻的榜样。白周伟同志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在“7.20”特大暴雨中,作为水峪村党总支委员的他,始终坚持深入防汛救灾一线,冒着倾盆大雨转移群众,直到凌晨1点多才休息,他的妻子陈利平是水峪村卫生室的护士,始终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线,为群众做核酸检测、接种疫苗。他们秉承百善孝为先的家风家训,夫妻俩悉心照料老人的日常起居,每天及时打扫房间、清洗衣服、被褥,家庭崇尚节约之风,杜绝铺张浪费,对儿女慈爱但不溺爱,注重对孩子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孩子节俭、谦逊、自强的良好品质。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