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巩义双拥 工作信息 正文
工作信息
巩义双拥模范杨西景:红色文化的虔诚传播者
来源:退役军人事务局  时间:2023-03-13 14:20

“视驻地如故乡,把人民当父母;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这句29年前提出的双拥口号,至今仍被广为传颂。提出这一口号的,正是巩义市双拥模范、优秀退役军人杨西景。

杨西景,1951年1月出生,1972年12月参军,从军18载,历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干事、陆军20集团军地炮旅政治部副主任等,1990年从部队副团职干部转业,历任巩义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政研室主任、巩义市国土局党委书记等职。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尤其致力于红色军魂文化的传播,讴歌当代军人(包括退役军人)风采的事迹,赞美地方百姓的拥军情怀。

创作红色作品

在巩义市,杨西景不但理论文章有高度,有新意,而且文学创作水平在当地也是一流。从部队转业的当年,他就搜集资料,创作了反映原二十集团军各个部队与河南地方双拥模范事迹的电视专题片《萋萋中原情》,分别于1990年2月28日、3月14日在河南电视台“军营内外”栏目播出。在该片当中,杨西景首次提出了“视驻地如故乡,把人民当父母;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的“双拥”口号,之后该口号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军营内外。

退休以后,杨西景始终坚持为退役军人发声,致力于红色作品的创作。他结合自己从军18年的阅历以及复员后的工作经历,和当地作家侯发山联合,倾力打造红色军魂三部曲。夏天,他不顾炎热;冬天,他忍住严寒。写到动情处,他禁不住潸然泪下,涕泗滂沱;写到兴奋处,他会哈哈大笑,像中了大奖一样…….第一部作品《那座军营,那群士兵》是部五万字的中篇小说,被河南省一级期刊《奔流》杂志2018年第9期和第10期连载。该部作品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评论家曹安国认为:“如果说战乱纷飞的峥嵘岁月,舍生忘死、奋勇杀敌是军人价值的最好体现,那么稳定祥和的建设年代,服务人民、默默奉献则是军人最好的写照。他们选取独特的视角,聚焦和平年代军营生活的实质性内容,不着眼于正面描写军训和考核,而是大胆地运用大量笔墨去描写基层官兵的个性典型、文化学习、婚姻恋爱,甚至连队主官之间的心理摩擦和部队里边不能张扬的失窃事件,为读者展现了一幕幕现代军营丰富而真实的官兵生活。”2019年4月,该部作品获第二届奔流文学奖。杨西景和侯发山合作的红色军魂三部曲之二《归田不解甲》刊发于国内知名刊物《海外文摘》2019年第7期,写的是几位退役军人在地方上如何服务政府、造福百姓的感人故事。第三部作品正在积极的创作中。

挖掘红色基因

杨西景说:“退役,只是战场的转移。军人即使脱下军装,依然要保持军人的信念。”走出部队回到地方,他继续传承部队优良传统,保持着军人本色。

当巩义成立退役军人事务局后,杨西景自告奋勇,义务帮助巩义退役军人事务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2018年8月和12月,组织了双拥征文和楹联征集活动,他本人亲自撰写对联十多幅,如“军魂离军不离党,戎装离身不离心”“宗旨刻心间,退役不退色;红星溶岁月,转业不转志”“归田不忘从军志,卸甲再续戎马功”等等,每一幅都写出了退役军人的心声和气魄。

杨西景利用巩义作协顾问的身份,组织曹安国、曹世忠、魏三兴等一批文友积极发掘撰写当地的优秀退役军人及拥军家属的事迹,如解决乡亲们吃水难挖洞引水的退役军人杨小周,如推广普及青少年国防教育的退役军人杨中华,如一家两代三人参军报国的焦火军烈士家族,如出生于红色家庭的拥军模范李云,等等。在当下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们的事迹无异于一剂强心剂,在改变某些人的同时,必将唤起更多的人“军爱民,民拥军”。

在巩义这片热土上,皮定均抗日先遣支队、二野女子大学都曾在此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和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出现了三代两将军的空军司令员马晓天家族……为此,杨西景收集资料,走访实地,目前已经列好提纲,打算为他们树碑立传,铭记历史,教育后人。

这就是军人,这就是杨西景,从现役到退役,变的是就业的领域和岗位,不变的是用一生“为人民服务”的庄重承诺!

传播红色文化

杨西景利用一切机会讴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退役军人的关怀。2019年5月12日,巩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和相关领导到杨西景家中悬挂“光荣之家”牌匾。杨西景当即写了首题为《啊!这块金色的“光荣之家”牌匾》的长诗,来抒发他的激动之情,来赞美党和国家对退役军人的关爱。这首长诗在他的微信朋友圈转发后,点击量达到十多万,引起大家的共鸣。网友欧阳冰雪跟帖:军旅生涯就像一杯酒,初饮时味苦且辣,随着时间的积淀,会慢慢品出它的醇香与甘洌,有时一辈子饮不醉,有时沾一滴热血沸腾。还有一名叫“奉三弘士”的网友留言:心灵的呼唤!令人钦佩,令人汗颜,令人反思,令人震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队,一个家庭,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了荣誉感,就会毁于一旦。

杨西景还像在部队一样,不忘自己政治部主任、连队指导员的本色,利用战友微信群、读书会,经常传播正能量的信息,转发国家对退役军人出台的一系列关爱措施,在战友聚会、文友采风、到各单位讲课时,引导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跟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思想上有问题的战友,他除了苦口婆心地疏导,还购买相关书籍赠送。对有困难的战友,只要他知道,都会及时伸出援手。2017年2月,得知湖南战友唐易武住院,他马上从手机上转了1000元……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他累计捐款和赠书的金额超过两万元。

杨西景说:“我这样做,就是因为骨子里依然带着军人的情怀。”总之,年近古稀的杨西景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的深刻内涵。杨西景就如同他写的《那座军营,那群士兵》里面的主题歌一样:

她,是我心中的恒星,我,是她忠勇的卫星。爱有爱的轨道啊,我,永远环绕她飞行。她,我心中挚爱的祖国。我,绿色军营中的普通一兵。白天,我是您依靠的山峦;夜晚,我是您休憩的港湾。穿上军装,我是您版图边那道万里长城;脱下军装,我是长城上那一排排恒久的垛影!站着,我是您咚咚敲响的那面战鼓;倒下,我是您脚下那捧呵护着城墙的泥土…… 啊,祖国是军人心中的恒星,军人,是祖国忠勇的卫星;军人自有军人的人生轨道,永远环绕祖国飞行……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