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巩义,
有一条路,
以英雄命名,为人民服务,
它就是桐本路,
我们以这样一种方式,
纪念一位巩义市籍抗日英雄白桐本,
将他的故事传颂,
让烈士精神传承。
行人来来往往,车辆川流不息,平整顺畅的道路为人们提供着便利。走在这条平坦宽敞的道路上,每每叫出“桐本路”这个名字的时候,不少巩义人的心中会回荡起一种别样的情怀,因为这条路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
记者从我市民政局了解到,桐本路于1989年命名,当年巩义市还是一个名叫巩县的县城。桐本路是城区南北向的一条主干道,连接了杜甫路街道、新华路街道,市民政局副局长王自刚:“选择用‘桐本’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巩义市籍抗日英雄白桐本。全长2507米,南起建材市场,北至货场路。”
白桐本(1920-1944),原名白本桐,字梧村,是巩县水峪乡古桥村人。1937年初中毕业后,白桐本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事业。翌年春,他参加了八路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随部队从山东南下,后参加新四军一师战地服务团。在如皋县并茶、丰利等区做民运工作,先后担任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九连、如皋县警卫团二连指导员。为支持地方抗日斗争,第二年底被派到如皋县马南区任区队教导员。1943年1月,任掘马南区区长兼区队长。
白桐本在马南区、掘马南区任职的时候,正是日伪疯狂“扫荡”、“清乡”之际,他不畏艰险,带领区队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区队不断发展壮大,很快从原来的12个人、4支步枪,发展到90多人、60支步枪和一挺轻机枪,各乡民兵也发展到二千多人。他带领区队和民兵开展游击战,给“清乡”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敌人惊呼:“白桐本潜迹农村,鼓吹赤化,指挥无业游民,对清乡从政人员每事屠杀,而行踪飘忽,夙称凶悍。”
白桐本当区长时,每月津贴费很少,但他省吃俭用,把他省吃俭用多余下来钱粮接济贫苦农民,他所带的区队,纪律严明,经常利用打仗空隙帮助群众做各种农活。白桐本爱人民,人民也爱他,敌人曾赏40万元伪币捉拿白桐本,群众说:“就是金子堆成山,也休想从我们这里弄走他。”每次危急时刻,人民群众总是挺身而出保护他。
1944年3月初,堤南乡乡长张报春被捕牺牲,白桐本到堤南乡恢复工作,15日下午4时许,曹埠伪军根据汉奸密报,直扑鲍家墩白桐本住地。白桐本在突围时,头部臀部中弹,昏倒后被捕。3月23日,因伤势过重,在南通城“江北中央病院”壮烈牺牲,年仅24岁。
牺牲后,当地人民把他战斗过的掘马南区改为桐本区(现为桐本乡),马塘镇修建的一座大桥命名为桐本桥。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事迹被编成连环画《人民的烈士白桐本》、《人民英雄白桐本》和长篇小说《白桐本的故事》、《映山红》在全国发行。还用他的事迹编成剧本上演。如东县(原如皋县)修建了白桐本纪念馆和烈士墓。
噩耗传到如东,万民恸哭,群众纷纷用传统的方式祭祀自己的亲人。《苏中报》、延安《解放日报》用醒目标题《人民领袖白桐本》报道他的英勇事迹。在他的家乡河南省巩义市市区有一条主干路以他的名字命名------桐本路,以纪念这位巩义籍抗日英雄。
如今,走在桐本路上,两侧绿树茂密、鲜花盛开,商铺林立、高楼遍地,学校、医院、居民区,公园、商超、体育馆,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幸福,我们应牢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在英雄事迹的感召下,继续奋斗,砥砺前行。